张保生,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证据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兼职教授,新南威尔士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诉讼法协会会员,国际证据科学协会副主席。 一、教育背景 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哲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 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0年10月-2001年1月,英国肯特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2002年1月-12月,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2007年7-8月,德国佛来堡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2011年8-10月,美国哈佛法学院访问学者。 二、学术观点 (1)主张事实是证据法的逻辑起点,并论述了事实的三性 传统的证据法学通常将证据作为证据法的逻辑起点,张保生教授提出“事实是证据法的逻辑起点”,进一步拓宽了证据法的研究视野。在此基础上,张教授论述了事实的三性,也就是真实性、经验性和可陈述性。 (2)论述了证据法的四个价值支柱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论述了证据法的四个价值支柱:准确价值、公正价值、和谐价值与效率价值。其中,和谐价值是张保生教授在总结作证特免权规则、不得用以证明过错和责任的证据规则等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一定创新性。 (3)提出了“证据之镜”原理 证据是事实认定的必要条件;证据提出者用证据所证明的是各自的事实主张;因此,事实认定者对证据提出者所主张事实(“镜中花”)之存在可能性,通过经验推论作出的事实认定或查明的事实真相,是一个“思想产品”或概率真理。 (4)探索了“一二三四”的证据法理论体系 即一条逻辑主线:相关性;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是证明过程的两个端口;事实认定过程的三个法定阶段即举证、质证和认证过程;准确、公正、和谐与效率是证据法的四个价值支柱。 (5)提出证据制度建设是司法改革首要任务 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司法改革存在忽视证据制度建设的问题,日趋严重的司法行政化和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也对证据裁判原则形成冲击,这是造成司法不公、不廉的真正根源。证据制度是整个司法制度的基础,目前中国证据制度还很不完善,存在着体系不全、理念缺失、 内容重复、逻辑混乱和适用不统一等问题。因此,应该将证据制度建设作为司法改革的首要任务。 (6)提出推定是证明过程的中断的观点 他提出,推定是标志基础事实与假定事实之间法律关系的证据法范畴,是法律基于某些社会政策而创设,是一种暂时性假定。无论是运用可反驳的还是不可反驳的推定来认定案件事实,都会造成证明过程的中断。由于推定在价值追求上偏重政策和效率价值,而对事实认定的准确性有所忽视,故应对其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进行严格限制。 (7)提倡在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层面编纂“统一证据规定” 张教授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证据立法当中经常遇到的两大难题,一是大陆法系传统没有独立的证据法典,二是三大诉讼的特殊性问题,他运用艾伦教授等提出的证据法是法治的基石、证据法具有普适性的观点,通过统计现行诉讼法和司法解释中证据规则的大量重复,从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的角度论证了制定统一证据规则的正当性。他认为,证据制度不健全,以审判为中心就会变成一句空话。从司法实践的需要来看,由最高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制定一部适用于三大诉讼的证据规定,实现“三证合一”,有利于建立完善的证据法律体系,“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种采取“软件升级”方式的证据规则系统编纂,当然要建构体系以解决理念缺失的问题,合并同类项以解决重复问题,但当务之急是正本清源以消除一些明显的原理性错误和法律冲突。 (8)他提出了广义证据科学和狭义证据科学的区分 特别是提出狭义证据科学等于“证据法学+法庭科学”的观点,倡导开展证据法学与法庭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不仅着力构建证据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还带领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团队开展一系列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开发工作,形成了证据科学的实践学派。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了管理决策和法庭决策中的证据评价问题研究。主张证据法学家与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等开展对话。 (9)法律推理领域 他认为,法律推理是为法律结论提供法律理由和正当理由的活动;既是一种法律思维活动,又是一种制度实践,建立法律推理的审判制度是实现法治的必由之路。法律推理包括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两部分,事实认定是以相关性为逻辑线索的经验推论过程,是发现法律推理小前提的操作。法律解释是法律推理的一个环节,只有把法律解释纳入法律推理的轨道,它才能服务于法治的目的。 (10)开发了司法文明指数作为一种法治评估工具 他带领的课题组借鉴WJP世界法治指数的评估方法,设计了一套由10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司法文明指数指标体系,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公众卷和专业卷),通过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实践的实际测量,可以体现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满意程度,反映各地司法文明建设的全景或全貌、强项和弱项,描述随时间变化的司法文明进步轨迹,为其加强司法文明建设提供一面“镜子”。 三、承担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管理决策和法庭决策的证据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2013)项目批准号:71371188; 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1);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事实调查模式下的证据管理研究》(2008)项目批准号:70873134; 4.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证据科学的理论体系及应用研究》,首席专家(2006年)项目批准号:06JZD0011; 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证据法基本范畴研究》(2005年)教社科司函[2005]217号; 6.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重点项目:《证据法比较研究》(2004年)合同编号:03FB1014); 7.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证据法中的正当理由研究》,(2004年)教外司[2004]176号; 8.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法律推理研究》,项目批准号:97BFX005。 四、学术著作 1.《艾伦教授论证据法(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与王进喜等译) 2.《证据法学》(教材第2版),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版(主编) 3.《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2》,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与常林共同主编) 4.《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与常林共同主编) 5.《证据法学》(法硕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与王进喜、张中、吴丹红、房保国合著) 6.《证据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与朱婷、张月波等合译) 7.《社会交际心理学-人际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与李晖、樊传明合译) 8.《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0》,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与常林共同主编) 9.《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09》,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与常林共同主编) 10.《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1978-2008》,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与常林共同主编) 11.《证据法学》(教材),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版(主编) 12.《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司法解释建议稿及论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主编) 13.《证据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与王进喜、赵颖合译,满运龙校) 14.《世界贸易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与满运龙合译) 15.《法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独著) 16.《思维学引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与陈新夏、郑维川合著) 17.《管理哲学纲要》,红旗出版社1987年10月版(与肖明等合著) 五、学术论文 (一)论文 1.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需处理好十个关系,载《人民论坛》2014年11月上。 2.审判中心与证据裁判,载《光明日报》2014年11月5日理论版。 3.检察业务考评与错案责任追究机制的完善(与张晃榕合作),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第4期。 4. Reforming the Criminal Evidence System in China, Asian Criminology (2014)9:103-124, DOI 10.1007/s11417-013-9179-x(Co-authored by: Fei Zheng). 5.《世界法治指数对中国法治评估的借鉴意义》,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6期(与郑飞合作) 6. The Value Basis of Evidence Rules, in Deshun Li editor, Values of Our Times, Springer the Language and Science, pp.259-272,3-5-2013(Co-authored by: Chuanming Fan). 7.《刑事错案及其纠错制度的证据分析》,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13期全文转载。 8. Applications and Trends of Digital/Electronic Evidence in Chinese Litigation, IUS GENTIUM,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LAW AND JUSTICE, VOLUME 15,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 2012, pp.305-323 (Co-authored by: Huangxun Chen). 9.《2010年中国证据法治前进的步伐》,载《证据科学》2012年第2期 10.《证据制度建设是司法改革首要任务》,载《中国改革》2011年第9期 11. Evidentiary Provisions of the People’s Courts and Transition of the Judges’ Role, SUPREME COURT LAW REVIEW (2010), 49 S.C.L.R. (2d), pp.491-509, (Co-authored by: Hua Shang). 12.《中国法治30年:证据法学篇》,载《中国法治30年回顾与展望1978-2008》,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与朱盛文、冯俊伟合作)。 13.《审判职能、说服责任与“案结事了”》,载《证据科学》2009年12月第17卷第6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 14.《推定是证明过程的中断》,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5期。 15.《论中国特色证据法学体系的建构》,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6期。 16.《美国证据法的价值基础——以<联邦证据规则>为例的分析》,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与满运龙、龙卫球合作)。 17.《证据规则的价值基础和理论体系》,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8.《WTO反歧视改革模式与欧盟对华贸易政策》,载《国际贸易》2007年8月号。 19.《法律推理中的法律理由和正当理由》,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 20.《学术评价的性质和作用》,载《学术研究》2006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 21.《人工智能法律系统的法理学思考》,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 22.《法律推理中的基本矛盾》,载《法理学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23.《论法律推理的本质特征》,载《吉林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4.《法律推理活动和学说的历史考察》,载《烟台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二)译文 1.[美]罗纳德?J.艾伦:“刑事诉讼的法理和政治基础”,张保生、李哲、艾静译,载《证据科学》2007年12月,第15卷,第1、2期合刊。 2. [美]罗纳德?J.艾伦:“相关性和可采性”,张保生、强卉译,载《证据科学》,2010年第3期。 3.[美]罗纳德?J.艾伦:“证据法的理论基础和意义”,张保生、张月波译,载《证据科学》,2010年第4期。 4.[美]罗纳德?J.艾伦:“证据法、诉讼法和实体法的关系”,张保生、冯俊伟、汪诸豪译,载《证据科学》,2010年第6期。 5.[美]戴维?伯格兰:“证据法的价值分析”,张保生、郑林涛译,载《证据学论坛》第13期(2007年)。 6. [美]罗纳德?J.艾伦:“民事诉讼推定再思考”,张家骥译,张保生校,载《证据科学》,2011年第4期。 7. [美]罗纳德?J.艾伦:“证据与推论/概率与似真性”,张月波译,张保生校,载《证据科学》,2011年第5期。 8.[美]罗纳德?J. 艾伦:“排除规则的困难”,郑飞、强卉译,张保生校,载《证据科学》2012年第6期。 9. [美] 罗纳德?J.艾伦:“证明责任”,蒋雨佳、强卉、张姝丽译,张保生校对,载《证据科学》2011年第5期,第19卷。 六、获奖情况 1.2012年获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荣誉证书(编号:2012023); 2.《法律推理的理念》(论文),2006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3.《法律推理引论》,2000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
专家视点学术研究人气排行
|